在农业范围,是否会设计商业模式,很重点!这一行的成功者,总是是商业模式革新的领头羊。
由于行业中各利益有关者特别难搞掂:上游提供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,诚信意识不佳;下游买家品牌忠诚度低、价格敏锐度高。
但也有不少成功模式,如连坐模式、收益锁定模式、担保公司模式等。
在农业行业,企业商业模式的革新尤为重点。
而其中的成功者,总是是商业模式革新的领头羊。
伴随中国农业进入转型加速期,2008年来,农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一直呈振荡上升的趋势,不少农业企业开始脱颖而出。
但,假如用波特的五力角逐模型来剖析农业企业,就会发现大部分企业处于不利地位。
一是和提供商的议价能力低。
农业企业的上游提供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,但他们诚信意识、履约能力不佳,对价格敏锐度高,因此企业没办法打造稳定的提供商体系。
二是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低。
农业企业的下游顾客多为买家,他们的品牌忠诚度低、对价格的敏锐度高。
而且,企业的品牌建设投入大,进入销售途径尤其是商超的本钱高,资金占压紧急。
三是新进入者的威胁。
从市场进入壁垒看,中国农业资源高度分散,农地资源流转政策法规不完善,致使同行业的角逐对手海量。
四是替代品的威胁。
农商品的类型海量,买家的热门不断转换,农商品的价格波动大。
五是行业内目前角逐者的角逐。
农业企业面对不利的角逐环境,既要筹备很多的农商品回收资金,又要巨资投入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仓储、物流等设施,打造稳定的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。
从经营风险角度,农业企业要面对气候、疫情及上游农商品材料价格的波动,无论是企业自己还是投资者,都是重压大、回报低。
本文所说的农业企业,是指从事种植、林业、畜牧业、渔业、农商品加工和围绕现代农业服务、与现代农业有关的农业产业化企业。
下面,大家通过若干案例,讨论怎么样在这个行业中革新设计商业模式。
与农民买卖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的买卖方法,一般是在出租土地后,反聘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,企业提供种子、化肥、农药、种畜、饲料等,并签署农商品回收协议以锁定回收价格。
想要以此与农户打造起独家的、稳定的提供关系。
但常常适得其反。
因为农商品的价格波动大,农民总是在农商品价格高时卖给出价更高的用户,而在价格低迷时需要企业履行协议以保证其收益。
有关法律方法非常难对违约农户进行有效制约,因此怎么样通过商业模式革新,锁定与农户的关系,特别重点。
下面以几个案例来讲明。
重组轮种模式某蔬菜出口企业与农民签订土地出租协议,再反聘农民种蔬菜。
但农民仍将土地看作是我们的,不只不根据企业的规范需要生产,还偷偷将商品供应给外部用户。
为此,该企业采取的手段是:重新组织,进行轮种。
企业将农民从自己家里土地上调离,并且一年一换,以强化农民被雇用的意识。
同时在蔬菜成熟期,组织人手看管、巡逻。
并在政府支持下查处、解聘私下供应农商品的违约农民。
通过几大手段,稳定了提供关系。
同村连坐模式一家水果企业成立农业合作社,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,在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农民以整村建制的方法代理。
然后选出该村最有影响力的大户作为管理者。
一旦出现农户偷卖商品的状况,则取消整个村子向企业供应农商品的资格。
因而,违约农户就会被同村人指责。
当然,在惩罚期过后,企业会允许守约村民以其他形式供应商品给企业,但对违约者的处罚则是终身的。
但这种做法仍然没从利益角度来锁定关系。
收益锁定的模式在养殖业中,企业一般预先锁定农户的价值,来稳定与农户的合作。
譬如,很多鸭肉生产企业组织委托农户进行放养,并提供支持。
农户以记账方法从公司获得鸭苗、饲料与药品,并进行饲养。
在农户出货成鸭后,公司按约定的回收价格,扣除有关本钱,并保证农民一个固定收益(如每只鸭子1.5元),来达成利益的锁定。
但按只数计算收益,养殖户会产生惰性,不看重鸭子的大小,企业的边际效益递减。
而有一家养殖企业对计价方法进行改进:依据料肉比(即畜禽每增重一千克所消耗的饲料量)来结算。
具体来讲,先依据料肉比对同一批出货肉鸭的农户进行排名,选出排名靠前的70%农户,并将这批农户的最后一名作为标杆,作为本批肉鸭的单价。
譬如,按该农户的养殖本钱加上每只1.5元的价值,计算出总金额,再拿它除以肉鸭的总重量,即得到此批肉鸭的单价。
每次核算后将数据公布大众以示公平。
农户对这种公开公正的结算方法很认可。
而且,少数出色农户每只鸭子的价值超越了2元,农户的积极性也高涨。
还有些养殖企业为防止农户供应商品给第三方,在提供种禽、种畜时,大幅度提升价格,致使农民的本钱高于商品的一般市场销价格格,同时在最后结算时保证农民的价值,如此降低了农民违约向第三方供应商品的风险。
总结这类手段的本质就是:加强对农户违约后所遭到的经济和精神惩罚的风险,同时以较稳定的价值吸引农民,与用水平提高下的超产奖励来勉励农民,通过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来锁定与农民的合作。
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提高农商品的自产比率,可以稳定企业的上游提供。
但,在农业行业中,屠宰、养殖、种植基地的投入巨大,而回报周期长,风险也非常大。
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,也是一个难点。
假如仅仅依赖企业的价值,总是非常难支撑。
而一旦占用企业的回收资金来建设基地,对企业的打击就是不可挽回的。
比如,某知名鸭梨汁生产企业,挪用了流动资金用于基地建设。
而预先安排好的银行贷款,由于被银行挪用给别人,致使企业没足够的资金回收原材料,因此企业在一年内没充足商品提供市场,一蹶不振。
其实,借助农业大户资源,来进行基地建设,则是个有效的方法。
而且,伴随中国农业集约化、规模化进步,农业资源将逐步集中。
因此,占有优质的农业大户资源,是企业获胜的重点,也是树立进入壁垒的利器。
比如,某养殖企业,养殖场的固定资产投资,由农户自行投资一半,再由企业担保下,银行配套剩下一半的贷款。
而且公司还承担一半利息。
六和:担保公司模式企业作为担保人,风险仍然不小。
中国饲料行业的六和集团,则设计了一种担保公司模式。
六和于2007年成立了滨州和兴牧担保公司,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。
该担保公司可担保的资金额度,是其注册资金的五倍,即一亿元。
而这笔钱,可建设约400栋标准化鸡舍。
而且鸡舍建设完毕后,农户还可以继续从担保公司获得担保,从银行处获得流动资金。
依据鸡鸭的养殖周期,一年可周转6次,即形成6亿元的流动资金。
在解决了基地建设的资金后,六和再通过旗下的饲料厂、冷藏厂、种禽场、兽药厂,为养殖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法,其中包含场房基建、保姆式技术服务、质优价廉的种畜禽和兽药等等。
获益于此,六和的销售收入迅速增加。
2006年的收入约为98亿元,2010年则上升到507亿元!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,从传统的企业直接投资或与农户一同投资建设基地,到六和成立担保公司,放大杠杆为农户担保,商业模式在一步步革新升级。
对冲农商品价格波动怎么样应付农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,是企业需要要面对的难关。
大部分企业的方法是,将价格向下游传导。
但这种随行就市的方法,会致使企业在角逐中处于被动地位。
而一些企业则通过商业模式的革新,来应付这种风险。
打造仓储基地的模式为了应付原材料的价格波动,一些企业在仓储建设上下工夫,打造保鲜仓储,以在农商品底价时回收,高价时供应。
但,仓储基地的建设本钱和运营成本都不低。
但以下这两家企业的作法,倒有值得借鉴的地方。
某大型农商品深加工企业,其商品主如果鲜玉米食品、饮料系列。
它将国家兴建的防空设施,改导致亚洲最大的冷库,可储存玉米两万吨。
这类冷库,不只有效对抗了玉米价格的波动,而且运营本钱也较为低廉。
而另外一家水果企业,则在自建的冷库周围,建了普通仓储及农贸市场,将冷库业务与商业地产相结合。
再通过商业地产项目的收益,低本钱拥有了我们的仓储能力。
对商品进行深加工,提升附加值深加工的商品,不只附加值高,总是也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国内红枣行业的龙头好想你,就是通过这一方法,来应付价格波动的。
好想你的原材料本钱最大,占销售总本钱的77-87%。
因此,它通过以下三种方法,减少原材料的本钱,来应付价格波动。
一是商品深加工。
好想你开发了深加工商品枣干和枣片,原材料本钱占比分别减少到65%和27%。
二是商品高档化。
新疆是国内的高档红枣产区,虽然采购价格高,但毛利率更高。
譬如,公司以每公斤25元所回收的红枣,毛利率一般为25%。
而以每公斤3540元回收的红枣,毛利率则超越了30%。
三是自建基地,平滑价格波动。
公司在2011年自建的生产基地已经超越5000亩,2012年将再增加1000亩。
套期保值模式而一些企业借助金融工具对冲,也是一个富于革新的方法。
它们借助期货市场,推行套期保值来避免价格波动风险。
只须方案得当,就可以发挥非常不错有哪些用途。
比如,北京大北农科技的主要业务是饲料开发、生产和销售。
其原材料主如果玉米、豆粕、油脂、米糠、棉粕、菜粕、面粉等,占比为40%左右。
为此,公司借助期货市场,买入相应数目的期货合约,避免现货市场价格上涨而致使采购本钱上升的风险。
2010年公司预计玉米、豆粕等用量达到45万吨以上,为此它在期货交易平台买入相应的期货合约,总量低于5万吨,占2010年材料预计用量的10%,保证金不到2000万元。
最后,尽管当年公司所采购的玉米、鱼粉的均价分别上涨了16%和37%,但因为它在期货市场上赚了钱,对冲了现货市场的本钱上升。
当年公司饲料商品的毛利率仅降低1.5%,这部分得益于它的套期保值举措。
成熟的企业,势必要介入期货市场。
而传统的公司+农户模式,将会进步成为公司+农户、基地+工厂、期货+订单的新型农业模式。
农业企业:管理越规范,越容易崭露头角农业企业在管理上越规范,就越容易与其他角逐对手拉开差距,并借助资本市场,获得更大的角逐优势。
在农业行业中,企业在财务规范上存在不足,上市公司也屡曝造假丑闻,这与该行业的特殊性有关。
由于企业的存货,主如果很多的农商品,困难测算和整理。
而且农商品的采购和销售,多为现金买卖。
同时国家的税收扶植,也致使企业的造假本钱较低等。
还有一些企业,因为财务意识淡薄,商品销售合同与财务账目信息不同,没办法向投资者说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勾稽关系,这使它们非常难和资本市场有缘。
大家从雏鹰农牧现金结算比率的改变,来看它怎么样提升管理水平,并最后登陆资本市场。
公司主要经营生猪和鸡的养殖,其采购对象和销售对象多为自然人,譬如农户、种植户和中间商等,因此现金结算量较大。
20072008年其采购额中,现金结算比率超越85%。
在销售中,现金结算比率也超越96%。
但此后,公司下决心规范自己管理。
在采购方面,增加法人提供商,并逐步选择经营规模大的提供商长期合作,同时需要它们给予肯定账期,并采取银行转账或汇票等方法结算。
公司2009年采购的现金结算比率为42%,2010年上半年则减少为27%。
在销售方面,同样需要顾客采取银行转账方法结算。
顾客上门提货时,财务职员与顾客一块到银行将货款提出,再存入公司账户。
2009年,公司销售的现金结算比率为61%,2010年上半年则降到5.7%。
另外还拟定了采购和销售的内控规范。
这类改革与革新,不只使雏鹰农牧获得了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认同顺利上市,也使得它崭露头角,成为有关范围的龙头企业。